慈善公益报(周秋光 向常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中国慈善史研究应有新使命和新视角。
第一,中国慈善史研究功能要重新认识。在历史研究中,学术行为的价值分析,是历史哲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史研究者对所从事工作保持旺盛好奇心和强劲内驱力的基础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慈善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是当时社会文化史研究热潮的表征之一,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化史发展。从中国慈善史学科发展历程看,它本身就有着强烈的现实关照,希图为解决改革开放初期诸多社会新问题提供历史镜鉴;它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学科使命担当,期盼为化解当时广为关注的“史学危机”提供一种探索方向。现如今,中国式现代化正在稳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中国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以助力社会和谐、维持社会安定为主要功能的慈善事业,其社会价值更加凸显出来。故此,中国慈善史研究也应对当下正在进行的慈善运行体系提供专业分析和学理支持。除了继续关注常见的扶弱济困等议题外,慈善力量如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等,都理当成为中国慈善史研究拓展的新领域。
第二,中国慈善史研究路径方法要重新审视。中国慈善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硕,这是大家的普遍认知,无论是研究机构数量、研究队伍规模,还是研究专著种类、期刊论文篇数,都足以佐证这样的现况判断。既然学术研究的内在特质就是要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在充分评估已有成果和传续好的做法之外,还需要不断尝试新路径新方法。这不是低估已有研究范式,而是学术研究规定性所使然。不断尝试探索新的研究路径方法,是不断开拓中国慈善史研究前景、回应社会大众对学术共同体新期待的应有之义。在选择研究路径时,把慈善放在社会运行系统中考察、从文化视角关注慈善事业发展、以“生态圈”“整体史”维度关照慈善活动运行,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探讨研究方法时,以慈善资源供给与需求交互式探讨、以历史学常用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融合互鉴、以对慈善事项和慈善人物连带关照,是我们值得多下功夫的课题。
第三,中国慈善史研究议题要重新遴选。慈善史研究的议题很多,研究者感兴趣的点也很多,但我们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既关乎个人学术生命,也与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息息相关。在过往的研究成果中,历史上的慈善思想、慈善组织、慈善人物、区域慈善、慈善手段等专题已有了较好的研究(当然这方面的研究依然还有很多课题值得去做)。可如果认同“一切过往皆是历史”这样的判断的话,那么离我们当下最近的当代慈善史研究就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去努力开拓。学术研究只有很好地为现实服务,才有它的立足之地和专业价值。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很擅长通过历史文献阐明论题,我们也很习惯研究与当下社会纠缠较少的议题,这是我们需要保持的好做法、好传统。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还需要有意识地将关注的时间段延长,将所关注问题的时代性增强。中国式现代慈善如何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慈善文化在新时代如何弘扬,慈善项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如何策划实施,在自媒体发达语境下慈善组织公信力如何维护和提升,慈善资源如何筹措分配,慈善网络如何优化,慈善行为如何监管,慈善教育怎样推进,慈善品牌怎么打造经营,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成为我们在专注于中国古代慈善史、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的同时需要重点思考的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彰显自身担当,才能更好地梳理中国慈善发展的轨迹、认清它的全貌,才能更进一步地拓展中国慈善史研究的视域。
(作者周秋光系中华慈善总会专家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米乐在线官网(中国)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向常水系米乐在线官网(中国)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导)